发布于:2024-07-10 14:19:26 来源:小9直播苹果下载 点击量:14次
“科技史经典译丛”(《科学与知识的历 史》《ENIAC 在 行动:现代计算机的创造与重塑》《威廉·西门子传》),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24年1月出版
“我们对世界科技史依然知之甚少,这难以满足国家科学技术创新对科技史知识的需求。”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以下简称自然史所)研究员、南开大学教授张柏春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直言。
科技史研究随近现代科技发展而兴起,成果服务科学技术创新发展。通过一系列分析科技历史中的经验教训,为国家战略决策提供案例,从而助力国家综合竞争力的提升。
日前,“科技史经典译丛”首批图书出版,这中间还包括《科学与知识的历史》《ENIAC在行动:现代计算机的创造与重塑》《威廉·西门子传》。为此,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自然史所和南开大学联合主办了“科技史经典译丛”出版座谈会,参加会议的专家讨论了如何通过经典译著促进国内外科技史学科的交流。
“与中国科技史的研究相比,国内对世界科技史的研究依然十分薄弱,涉及的还只是‘冰山一角’,我们对世界科技史及有关问题的认识落后于国际学术前沿的同行。”张柏春指出。
中国科技史研究兴起于20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时期,到20世纪50年代开始职业化和建制化。1978年,中国的科技史研究由古代史扩展到近现代史。此后,中国近现代科技史成为一个重要的学术增长点,并取得显著进展。
国际上的科技史研究已有300年以上历史,学术成果浩如烟海。在张柏春看来,快捷有效的学习途径是翻译国外优秀科技史论著。
早在1958年,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室就起草了《1958—1967年自然科学史研究发展纲要(草案)》,其中提到,要有计划、有重点地研究外国科学史,翻译外国科学史名著和古典科学名著。
这一雄心勃勃的设想未能如期付诸实施,但国内学界在翻译国外论著方面作出了积极的尝试,翻译出版了诸如英国科学史家丹皮尔的《科学史》、英国科学史家贝尔纳的《历史上的科学》、美国科学史家库恩的《科学革命的结构》等论著,为传播科技史知识,以及促进国内对世界科技史的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
“国际上优秀的学术著作层出不穷,我们翻译过来的并不多。”张柏春坦言,其实可供选择的好书太多了。
近年来,由自然史所世界科技史研究室、南开大学科学技术史研究中心、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共同策划实施,在国内外科技史研究学者和青年科学家参与下,“科技史经典译丛”正式启动。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刘孝廷认为,引进西方的科技史经典著作是推进我国科技史研究的途径之一。“我国科技史研究经过了3个阶段:首先是‘在山坳里’的工作,完成了睁眼看世界;接着是‘走到山坳口’看世界,因为除了英美的科技传统,对其他几个国家的了解比较少;现在我们大家可以‘走出山坳’全面看世界了,而翻译经典著作就为了更好地‘进入’世界。”
对于选择哪些科技史学术论著,张柏春给出了几点原则,包括推介普遍获得国际同行好评的力作,不追求作品类型一致或面面俱到;除了英文论著外,关切以法文、德文、俄文等语种出版的成果;与国内已经翻译的作品有区别或互补,等等。
张柏春特别提到,在“学科建设薄弱环节”下功夫。比如《科学与知识的历史》一书,共上中下3卷,主要介绍从文艺复兴至今的科学与知识的历史,模糊了“科学革命”的边界。
“科学革命是特殊阶段的历史现象,并不能涵盖长时期的科技发展。”张柏春表示,科技发展的常态并不是革命,那么,科技发展的总体面貌如何?知识系统化成为“科学”之前的知识是怎样的?《科学与知识的历史》讲述了知识和科学渐进、连续的发展过程,而非跳跃式发展。
此外,科学发展不是单一的,与政治、经济、社会等密切关联的知识也值得关注。
在张柏春看来,过于强调科学本身,容易把相关知识排斥掉。尤其是在学科交叉和融合的发展的新趋势下,更需要开放包容的理念。
《ENIAC在行动:现代计算机的创造与重塑》原著是英文版。ENIAC是世界第一台现代电子计算机,是研究计算机和信息科技史绕不开的对象。该书挖掘计算机科学领域的原始创新、系统思维等,涵盖创新思想、项目管理、工程实现、应用开发、系统进化、社会影响等。
而《威廉·西门子传》一书呈现了作为工程师的威廉·西门子的人生轨迹及其生长环境,探讨了他的全球视野、技术创新实践、企业创新经验等,这对当下科学技术创新与创业的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在人工智能时代,专业技术人员的翻译是否还有必要?座谈会上,专家一致认为,非常有必要。
除了语言能力外,译者要了解国际科技史研究的基本态势、理念和方法,不仅能研读研究文献,还能解读原始文献,以具备评判前人成果和进行独立研究的能力,并且要与国际同行进行交流合作等,这些都是人工智能替代不了的,由此能够看出专业人才的重要性。
不仅如此,专家们认为,目前国内世界科技史研究与翻译人才、学者型编辑都非常紧缺,当务之急是培养专门从事这一研究方向的复合型青年学术人才。
“期待中国学者变成全球科技史研究的重要贡献者。”张柏春表示,在人才教育培训方面,要持续鼓励年轻人到海外学习、开展合作,同时聘请国外高水平专家到国内工作并培养世界科技史方向的研究生,让青年学者直接走上国际学术舞台。
“随着青年人才的成长,我们也可以直接参与世界科技史的学术前沿研究,更好地回应中国社会对科技发展的关切,为广大读者奉献新知识,在国际学界发挥中国人的学术影响力。”张柏春谈到自己的期待时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