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代码:小9直播苹果app下载
常见问题
【新书推荐】 张旭:《后稀缺:自动化与未来工作》推荐序

发布于:2024-06-16 19:17:33  来源:小9直播苹果下载  点击量:14次

  近日,类似于“2022届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1076万人,同比增加167万人”“高校毕业生规模首次超千万,就业形势严峻复杂”的新闻频频登上热搜。然而,企业在招聘中也并非一帆风顺,想要招聘到合适的人才并不是特别容易。前几天,便有制造业公司反映,在招聘中遭遇“滑铁卢”,月薪1.4万也很难招到合适人才。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一种就业难与用工荒并存的现象?这种劳动力市场的僵局症结何在?工作岗位究竟是不是人工智能抢走的?由中译出版社出版发行的有关自动化与工作的全新作品《后稀缺:自动化与未来工作》正式与读者见面,阐释、解析以上矛盾的症结所在。

  该书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张旭作序推荐,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首席教授程恩富、《凯恩斯传》作者罗伯特·斯基德尔斯基、《平台资本主义》作者尼克·斯尔尼塞克倾情推荐,英文原版上市首月即荣登“科技评论最佳英文书单”。

  “机器人将会抢走我们的工作”——这是未来学家们发出的警告。尽管在很大程度上这样的事情并没发生,但自动化技术在生产中的应用的确造成了工作岗位的变动,并由此带来了失业。亚伦·贝纳纳夫教授长期致力于失业问题的研究,他并不同意未来学家们关于自动化、技术性失业和全民基本收入之间关系的看法。在《后稀缺:自动化与未来工作》中,亚伦教授对这一热点问题进行了令人信服的分析,并给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这本书内容丰富,可以使读者快速了解自动化与失业关系的历史来源、争论的焦点以及左翼和右翼关于解决方案的问题,促使我们从新的视角对所面临的劳动力需求困境进行思考。

  显然,技术进步对劳动力就业的冲击是政治和经济生活中的热点话题。人们在享受技术进步带来更便利的交往和更丰富的世界认知方式的同时,对机器挤压劳动力的担忧也随之而来。事实上,这种担忧在人类进入资本主义时代就慢慢的开始了。在生产方式的变化方面,机器体系的大规模应用是资本主义的一个典型特征。机器体系的大规模应用、技术的进步带来的便捷只是资本追逐利润的一个副产品,尽管这个副产品在客观上使物质产出大幅度提升、生活更便利,我们大家可以更加快捷地出行,甚至无人驾驶技术的进步可能在不久的将来就能真正得以普及;无现金时代已经让我们感受到了支付的方便;无人机送货也在部分地区得以实现……我们的生活的确更便利和丰富了。但是,一个基本的事实是冰冷,甚至残酷的:先进的技术的引入和劳动力需求的下降,创造出来的财富慢慢的变大的部分被资本攫取了,不平等不是缩小了而是加剧了。亚伦教授用大量的统计数据说明了劳动力需求持续低迷这个真实的问题,但是他并不同意未来学家们认为这一切都是技术变革的结果这一结论,而是认为产能过剩和技术能力过剩导致的长期停滞才是最终的原因,这也是更值得关心的问题。整体经济稳步的增长速度放缓的原因主要在于制造业引擎失速且未能找到替代性引擎。亚伦认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大流行将催生自动化浪潮这一预言显得颇为苍白无力。”

  尽管亚伦不同意自动化技术是导致失业的原因,但是劳动力需求的下降是客观存在的。怎么样才能解决这一问题呢?亚伦评价了不同流派的解决方案,无论是提出的全民基本收入,还是左翼提出的“通往的资本主义道路”,都是行不通的。提出的全民基本收入方案的初衷不是为了消除经济不平等,而是让贫困群体满足于现状,不平等只会更严重。左翼的方法,即随着自动化的发展,全民基本收入的发放金额也随之增长,直到这一替代分配机制成为所有商品、服务购买力的唯一来源。亚伦指出,如果要实现消除不平等,就要确保从资产所有者手中争到经济控制权,“只有控制了生产,最终成功从资本家手中夺取投资决策权,实现资本罢市的失效,才能为我们扫除障碍,让我们一路迈向后稀缺的未来。”

  亚伦教授提出的建议是,随技术的进步,在后稀缺社会的“资本”将被视为共同的社会遗产,这些社会遗产来自于一代又一代人的积累,它不属于任何个人,而是属于所有社会成员。但是前提是必须围绕控制生产这一历史任务开展社会斗争,才能实现突破,从而为生而为人所处的境遇赋予新的内容。

  综观全书,亚伦教授是将资本主义的内在问题用最新材料来了当代呈现。通过一系列分析,隐晦地提出只有社会斗争才是解决劳动力需求下降和经济长期停滞的根本出路,而不能依靠秉持着技术乌托邦理念的神秘主义者。但是作者对社会斗争怎么样开展,怎么来控制生产,怎样重新建构社会生活等一些核心和关键内容却语焉不详。事实上,亚伦教授指出,未来学家们关于自动化导致失业是一个虚假的危言耸听,这对我们深入思考技术进步带来的负面影响是有积极意义的;对于未来学家们的社会改造方案的批评,也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思潮。只是作者似乎也没意识到,在分析了左、右两派的意见之后,自己也掉到了乌托邦陷阱之中,乐观地认为能够最终靠社会运动、改变人们的观念和技术进步的作用,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完成资本家对资本的自我放弃,这到底是一种乐观的幻想还是悲观的无奈,就不得而知了。

  恩格斯为马克思的《资本论》所写的英文版序言曾指出:“毫无疑问,在这样的时刻,应当倾听这样一个人的声音,这个人的全部理论是他毕生研究英国的经济史和经济情况的结果。他从这种研究中得出这样的结论:至少在欧洲,英国是唯一可以完全通过和平的合法的手段来实现不可避免的社会革命的国家。当然,他从来就没忘记附上一句话:他并不指望英国的统治阶级会不经过‘维护奴隶制的叛乱’而屈服于这种和平的和合法的革命。”

  机器人是否在抢夺我们的工作?如果翻阅过流行报刊或收看了科技类电视节目,你或许就会相信:慢慢的变多的工人正被机器所取代。全世界的人们都对此心存忧虑,当然这也合乎情理。在我们所生活的时代,不可思议的新技术不断涌现。人们随便什么时间都能从口袋里掏出智能手机获取海量信息。新冠肺炎大流行期间,二维码变得无处不在,这也让我们也可以通过手机来完成更多事情:从下单订餐到预约新冠肺炎病毒快速核算检验测试。数字工具在很多人的工作中得到了更为普遍的应用。慢慢的变多的公司开始将平台技术应用于员工招聘和员工素质培训。各类算法被用于收集员工数据和消费的人数据(这也让这两个群体感到自己时时处于监控之下),并依据这一些数据作出商业决策。

  然而,尽管人们谈论自动化灾难的迫近已有数年之久,但在如今,我们仍就能够明显地感觉到,即便是最为先进的人工智能形态,也没办法完成人类能做到的大多数事情。而其最主要的原因并非仅仅是处理能力的欠缺;究其根本而言,技术本身任旧存在局限。计算机能够对大型数据集进行复杂的统计分析(所谓的“机器学习”),但它们仍旧没办法理解因果关系,也无法从分类的角度进行思考。一旦离开高度可控的环境,机器便难以对物体进行持续性的识别和标记。它们既不能对人类予以可靠的回应,也无法辅助承担诸多简单的任务。在软性材料(如织物)的处理上,机器人也同样难以胜任。

  这些因素也是在新冠肺炎大流行时期,智能机器大军未能给予我们关怀照顾的部分原因。恰恰正是在我们最需要机器人帮助的时候,必要岗位上却很少看到它们的身影;大部分工作仍然是由人类来完成,包括医院、学校、仓库、餐馆、超市和快递服务的正常运转,在此过程中,有人因此感染新冠肺炎病毒,甚至失去生命。2021年末及2022年初,美国劳动力市场出现了暂时性的用工紧缺,工人们借机纷纷退出岗位(辞职人数也创下了新高),并要求获得更高的薪资待遇。他们并不担心自己将会很快被机器人所取代。

  在自动化理论家们所营造的表象(而不是我们身边所发生的真真正正、实实在在的技术变革)之下,企业中层管理者们似乎都已梦想成真:难以管理的工人们被企业老板扫地出门,取而代之的是唯命是听的机器人。如果这一情况已经大规模地出现,那么我们将会从经济统计数据中发现证据。诚然,在部分企业,特别是在制造业企业中,劳动力转移的确正在发生;但相较以往,如今出现这一情形的公司数更少,其推行速度也更为缓慢。与此同时,过去的十年中,在位居技术发展前沿地带的美国,工作岗位流失率一直在历史低点徘徊。换言之,相较于此前一百五十年中任何一个十年之期,过去十年间工人转行的速度都处于最低水平。这一现象也进一步证明了机器人大军并未将工人从优质岗位驱赶到了劣质岗位。在全球很多国家,工人们所面临的问题并非技术自动化给他们带来过高的转行压力,而是他们极少有机会能够离开劣质岗位、转而投身优质岗位。很多工人,甚至包括高等教育背景的人士在内,都在劣质岗位苦苦挣扎。他们通常也没办法找到更好的工作,这又导致了他们本已孱弱的议价能力进一步恶化。

  这些趋势让人们不禁对“技术导致不平等和就业不足”的论调心生怀疑。在书中,我提出了这样的观点:造成我们今天所面临危机的原因并不是自动化驱动下每百分点经济稳步的增长所创造岗位数量的缩减;真正的问题就在于,我们以增长为导向的经济扩张的速度开始放缓,继而导致了新增就业岗位的减少。经济陷入了持续性的停滞。就业不足会令工薪阶层家庭深受其害,因此,微乎其微的经济稳步的增长也让他们的从中所得变得越加微薄。

  我将会在书中阐释,全球经济稳步的增长的放缓正在日渐成为一种全球性的趋势。在当今竞争极度激烈的全球市场上,工业公司的投资往往难以获得回报,这导致了制造业部门高生产率活动投资的缩减。这一转变加速了劳动力市场中业已出现的趋势:在全世界内,慢慢的变多的工人受雇于服务业岗位。服务业活动通常能够享受保护性政策,从而得以避免遭受国际竞争的冲击。然而,服务业岗位的一大特征是劳动生产率的低位增长,也没有一点迹象能够表明AI将会带动服务业平均生产率的提升;与之相反,随着慢慢的变多的工人转而走上服务业岗位,生产率增长率正呈现出放缓的势头。与此同时,由于生产率增长是经济稳步的增长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后者也同样出现了显著的放缓。

  对于这一问题,一种处理方法是通过恢复经济稳步的增长率的方式来恢复就业。政策制定者们已经竭其所能地鼓励企业加快扩大生产规模。各国政府降低了税率、发行了公债、放松了经济管制,并废除了劳动保护政策;然而,这些措施均未取得成效。经济增长率仍然处于历史低位。美国非但未能迎来私人投资的激增,反而遭遇了两次金融泡沫(首先是20世纪90年代后期的互联网泡沫,此后是21世纪第一个十年中期的房地产泡沫);每次泡沫之后,经济增长都一定会出现进一步下滑。市场改革往往又会缩减劳动保护和福利待遇,导致工人们处境愈加艰难。这些改革也长期伴随着不平等的显著加剧。

  未来,鼓励私人投资的努力同样难获成功,以技术为重点的努力亦会如此。在经济稳步的增长放缓的背景之下,公共资助研究对于化解就业问题而言作用甚微。尽管私营创业企业常常被视为创新力量而备受追捧,但事实上是公共资助研究催生了互联网、触摸屏幕和全球定位系统(GPS)。虽然优步(Uber)的问世并非这些创新所带来的必然结果,但此公司却利用这些技术压榨饱受工作不安全感困扰的零工求职者。很多企业将会继续想方设法加深工人们的工作不安全感,以便更好地对他们进行掌控和剥削。

  那么,我们能做些什么?在新冠肺炎大流行的时代,慢慢的变多的政治家们认识到,有必要采取激进的行动来摆脱经济停滞的陷阱。一些经济学家甚至呼吁开展大规模公共投资,从而在投身绿色转型的同时实现共同富裕的愿景。对此类拟议投资,关键的考量因素并不在于它们的推行能否够获利,而在于它们的推行能否创造更广泛的社会效益。这些呼声无疑标志着我们朝着正确的方向迈出了一步,但在美国等一些国家,富裕的企业主们表达了强烈的反对。大规模的公共投资将会削弱这些经济精英的政治力量。

  眼下的要务是通过斗争的方式,在更大的范围内实现投资的转型。我在书中提出,只有对资源分配的方法和生产方式进行重大的重组,才能让后稀缺的世界成为现实。我们应该将投资过程置于集体控制之下,确保将其用于满足大家的实际的需求,而非实现股东价值的最大化。我们有机会实现大部分生活所需商品和服务的无偿供应。我们大家可以重新分配和减少工作,包括目前尚不属于正式经济范畴的工作,如家政工作和护理工作。这些变化将会开拓出一方自由的天地,在这里,人们能自由地决定如何安排自己的生活。

  相较于此前任何的时代,现今的技术水平使我们更接近这一目标。究就其本质,我们所面临的主要障碍是社会层面的障碍,而非技术层面的障碍。

  硅谷巨头、政治家、技术未来学家和社会评论家们一致认为,我们正生逐渐步入一个技术快速自动化的时代。这似乎预示着我们熟知的传统工作模式即将终结。

  但是,亚伦并不同意未来学家们关于自动化、技术性失业和全民基本收入之间关系的看法,即便“机器人崛起”的议题热度不减,这也并不能解释潜伏在新冠肺炎背后的就业危机。通过介绍过去50年中世界经济及劳动人口的发展,着重审视当今世界劳动力需求持续低迷的源起和发展,探讨解决这一市场失灵问题的其他政策选择——新自由主义结构调整、凯恩斯主义需求管理以及全民基本收入,他勾勒出一个后稀缺的世界,作为评估这些政策效果的依据。

  此外,针对当前一方面求职难、失业率高,而另一方面企业用工难、用工荒的矛盾局面,亚伦深刻揭示了一些结构性经济问题,其认为只有对资源分配的方法和生产方式进行重大重组,才能让后稀缺的世界成为现实。

  亚伦·贝纳纳夫(Aaron Benanav)是经济历史学家和社会理论家,柏林洪堡大学的博士后研究员。曾在芝加哥大学任教,并为《新评论》撰稿。研究领域包括19世纪和20世纪的全球经济史、失业和就业不足、经济稳步的增长和发展、人口变迁等。

  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给全球的劳动力和就业都带来一定冲击,特别是在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尤为明显。这本书的作者亚伦·贝纳纳夫认为,劳动力需求不足导致普通人收入无法提高,加剧了社会不平等,而劳动力需求不足的主因并非自动化的发展,而是由多种原因共同造成的,强调解决的根本途径是“从资本家手中夺取投资决策权”的“社会斗争”。本书帮我们不难发现全球劳动力需求、收入变动与增长等情况,从而为研究我国共同富裕道路提供了重要信息,具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程恩富(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首席教授,世界政治经济学学会会长,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会长,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委员)

  亚伦·贝纳纳夫教授对失业问题进行了令人信服的分析,并给出了大胆的呼吁和自己的方案。这本内容丰富的书可以使读者快速了解自动化与失业关系的历史来源、争论的焦点以及左翼和右翼关于解决方案的问题,促使我们对面临的劳动力需求困境从新的视角进行思考。

  对资本主义不能为大多数人创造就业机会或创造收入的原因进行解释,充满力量又极具说服力。

  对目前就业危机的情形进行了精彩而深刻的描述。贝纳纳夫清楚地解释了后稀缺性的未来。

  对当代失业的本质进行了高度定量的分析,得出了一些与众不同及意想不到的结论:在一个不再以工作为社会中心的世界里,对新的集体能力的发明进行了定性的论证。

  这本书尤为罕见,其清醒地审视我们的乌托邦视野,同时又冷静地评估了当前的形式。这是对当前关于技术和工作的讨论的一次重要干预,也是所有相信资本主义衰亡不是唯一未来的人的必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