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2024-07-12 20:55:22 来源:小9直播苹果下载 点击量:14次
日报讯(全媒体记者 陆昊 钱海军 通讯员 陈华)5月的一天,丛建国帮远道而来的客商把可调节健身凳搬上了公司的乒乓球桌。
考察团队拿着尺子上下打量,打开视频与家里的技术人员通话,一场关于产品改造出新的思想碰撞会隔空举行。在南通尤力体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丛建国对此见怪不怪,唯一特别的是,此前尚未有客户为便于观察,把样品抬上桌。
供需双方对“新意”的聚焦,在戏剧化的此刻变得具象化。其背后,健身器材——一个传统产业向“新”而行的身影依稀可见。对于县域和镇域经济而言,虽然传统产业面临困难挑战,但其重要性不言自明。在“江苏省健身器材之乡”新店镇,健身器材产业产值规模占比就达到40%。
“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要忽视、放弃传统产业”。针对传统产业,习强调,“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也能发展新质生产力。”
当下,传统企业结合产业特点推进转型实践,在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等领域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在健身器材这一地地道道的传统产业样本中,向“新”而行不乏丰富的微观表达,多重细节如水中微澜,联接着大江大河的时代脉动。
丛建国最近接待了好几批客户。在公司办公楼一个很大的展厅里,客户一转就是大半天。“选了好几款产品,小批量的单子已经下了,如果后续合作得好,今年的销售预计能达到6000万至8000万元。”
新冠疫情期间,居家健身需求增加带动健身器材产品销售爆火,随后经历自2022年起两年的业绩下滑后,当下,健身器材企业进入订单缓慢回升的过程。对于回升势头是否强劲,能够维持多久,不同企业有不同的判断。有企业经营者认为,明年就可以恢复到疫情前的水平,也有的人觉得会要比较长时间。
这种分歧源于健身器材特殊的市场性格。从全球看,健身器材的主要消费市场在欧美,生产制造都在亚洲完成,而中国是其中的出口大国。绝大多数健身器材企业依赖于外销订单,徘徊在“贴牌生产”的处境中,产品需求并不稳定。
基于历史和现实因素,健身器材企业面临特定的发展困局。较低的生产制造门槛,也易使竞争变得无序。但手握订单的逻辑在于,合适的产品总能在市场找到缝隙。
在南通宝鹏健身器材科技有限公司,包装车间一片繁忙,产品中有一种六边形杠铃是市场的新宠。公司行政副总经理范亚宗说,传统的杠铃为直杆,抬起时需要一定的爆发力,而这种异形杠铃由于改变了受力结构,使得老年人也可以比较轻松地拎起。
新品是业绩增长最重要的支撑,但区别于别的行业,健身器材产品的创新有不同语境。选用塑料、生铁、不锈钢、PU等材质,运用电镀、包胶、喷塑、烘烤等工艺,相互配合就能造出一款产品。数十年来,这两类要素早已成熟到几无技术壁垒。因此不少企业负责人坦言,健身器材的科技含量其实不高。
正如杠铃杆“变装”,健身器材产品出新的焦点在于设计。“这种供健身房和家庭使用的器械架,没固定规格,我们做成单元模块,可按需求自由拼搭。”“过去调整训练档位,要用手用力去拉,现在这里改为脚踏联动装置,对女性消费者更加友好。”在公司展厅,丛建国介绍了不少被客户认可的设计巧思。
工业设计是创新链的有力支点。“有时客户的需求只是意向性的,相当于给了一个草图,要求我们来描摹定稿,我们设计出来的产品客户认可,销路就打开了。”范亚宗说。在南通尤力体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因为以嵌入方式改进了壶铃产品设计,解决了手柄电镀膜与生铁球体在平行浇铸时不兼容的问题,产品利润率翻了一番。
在上海电机学院工业设计中心负责人牛小夺看来,健身器材产业的优势在制造,并非缺少强烈的技术驱动就没有创新机会。“应该深挖制造。只不过不再是简单机械的重复加工,而是基于市场需求的设计和制造,推出符合不同使用场景的产品。比如,哪些服务于儿童,哪些服务于女性,哪些服务于老年人,哪些服务于减脂人士,指向更精准。”
“外观、功能、安全、场景,好的健身器材产品是在这四个维度上的统一。”丛建国说,通过改善设计,健身器材产品还可以与医疗、家居、旅游等领域结合起来,进一步拓展想象空间。
健身器材产品规模庞大,但市场是永远的舞台。当产品在市场找到缝隙,创新的价值就得到了凸显。
在南通宝鹏健身器材科技有限公司,工人给成型产品的“logo”着色前,拿到的任务单不再是简单的文字标注,而是电脑给出的直观效果图。产品需要什么样的颜色,涂色涂在哪片区域,一目了然。
“过去任务写在纸上传达,我们的产品几十上百个品种,真到了生产线上,规格、样式容易跑偏,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范亚宗说,传统的管理方式在实践中显得越来越吃力,这是公司下决心推行网络化管理的原因。
传统企业的转型升级并非易事,对于健身器材行业来说尤其如此。新店镇一份新近的行业摸底调查显示,“有的企业至今仍依靠最原始的浇铸造型技术生产简单的铁制品,有的企业只生产以吹塑、浸塑为主的塑料制品。”产品的巨大惯性,带来企业管理与工艺水平的停滞。
在“传统”身份带来的束缚中,也有部分企业正在努力注入新的元素,划出奋力生长的轨迹。
走进一家家健身器材企业,在普遍还算不上整洁的车间里,能够正常的看到越来越多数字控制机床、产业机器人、机械手等自动化设备的身影。传统制造业“智改数转”的转型逻辑在这里也能找到落点。
“过去一个产品加上模具,最重的有百十来斤,都需要人工提取。车间工人的平均岁数已快50岁,上了自动化设备,上下料的劳动强度非常大程度上减轻。”一位企业负责人说。在另一家公司,有感于人工焊接的精准度不够,企业购置了焊接机器人。
但在这里,用一整套“机器换人”换来效率提升的愿景暂时还行不通。由于产品品类繁复,不少工序依然需要人工作出判断。设备更新只能针对具体问题“贴地飞行”。
管理革新也是如此。“健身器材企业普遍是家族式的经营管理方式,难以大刀阔斧改革。”如东县健身器材业商会秘书长、南通东力健身器材有限公司出口部经理米欣注意到,这种格局下,一是外来的管理力量很难插手,二是若企业创始人或掌控者失去发展欲望,那么企业也就不再有发展动力。
一些企业正努力从“人”的要素着手破局。在丛建国心中,企业最终的转型目标是要实现打通各个要素环节的生产管理数字化,人才是关键。今年,公司热情参加人社部门组织的集体招聘,在一所高校收到了不同专业学生的十几份简历,其中也包括财务专业。“过去我们大家都认为财务就是记记账,实际是通过数据收集参与管理和决策。要把会计行为上升到财务行为。”
在南通宝鹏健身器材科技有限公司,慢慢的变多的年轻人走上各个管理岗位。企业创始人退居幕后,66岁的范亚宗在行业耕耘30余年,现在也已不再负责全厂的生产管理,把接力棒交给了一位年轻的大学毕业生。“年轻人思维活,对生产经营提出的建议意见,往往成为企业决策的重要依据。”
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是时代的命题,也是传统公司发展的主题。在“传统”的底色之上,健身器材产业出现了一些新动向。
大多数健身器材企业从生产端或销售端起步,但现在有少数公司开始从创新端出发。南通安业橡塑制品有限公司成立于2021年,而早在2017年,企业负责人秦庶骏就已在南通成立工作室。“先有的设计,后有的工厂,把自己的想法落地。”
秦庶骏家中也经营着一家健身器材企业,和父辈的理念不同,他希望把自己的企业做成“小而美”。安业的产品运用行业内少见的硅胶材料,外观显得精致不少。尽管是做贸易中的ODM品牌,但企业有着强烈的品控意识。从开模到生产再到销售,掌握着自己的供应链,这使得企业有底气聚力开拓高端市场。
健身器材本是重资产行业,是不是能够用轻资产方式运营?就读设计专业的祝睿大学毕业后,在新店镇注册了一家体育用品店。他提供居家健身产品设计,与健身器材生产企业合作,通过抖音电商推广,链接达人带货,产品直达国内市场消费终端。虽然国内健身商品市场有待培育,但相较于外贸,这是一条新赛道。
对于传统企业而言,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有不同的面向。有时需要前进一步,做一些“补白”的工作,有时在大多数情况下要在适当“留白”中,找到符合自己的“健身”方案。
做跨境电商,南通东力健身器材有限公司比身边的同行起步都要早。企业有数十款产品在亚马逊常态上线,并在德国建立了自己的海外仓,这些都倾注了米欣的心血。“门槛很高,仓储是首要成本。”米欣说,企业假如没有自己的仓库,货就要发到电商的仓库,不仅要迁就繁多的运输规则,过期销售不掉的货物也常常会被清理,这是很大的风险。而四五年前投入的成本,现在才刚刚被消化。
“跨境电子商务我也非常想做。”丛建国说,一来可以培育自己的品牌,二来可以通过销售数据直接洞察市场走向,对每个外贸企业都富有吸引力。尽管公司也是当地健身器材头部企业,但丛建国的选择是和跨境电子商务平台企业合作。“这样风险小,成功概率大。要考虑真实的情况,因地制宜很重要。”
这和他对创新的理解有一致之处。“创新就是运用新技术、新模式、新场景,为我所用,落点在‘用’。”早前公司曾研发出一款智能跳绳,不仅自动计数,而且打通了线上系统,家长、老师甚至教育部门都能够正常的看到数据,但在推广时却遇了冷,原因是与去分数导向的教育方法的理念相违。“所以创新你要看到智能化、信息化趋势,这不错,但也要找准落点。”
在米欣的观察中,企业的创新与转型,具体到健身器材行业,一定不可以是宏大的观念。一方面,健身器材产品都有自己的生命周期,应该要依据市场需求,进行小步快走而非大开大合的革新;另一方面,当前南通产业带正面临浙江、福建、山东以及正在崛起的河北地区产业带的跨区域竞争,要巩固和彰显比较优势,行业企业的决策必须更加精准。
做强全镇最大的支柱产业,推动健身器材行业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一直是新店镇经济工作重点之一。镇党委副书记葛鹏斌说,强化政策发力,培育区域品牌,建设用好公共服务平台,这些是题中应有之义。“但当我们具体去做这件事时,需要问企所需,引导帮企业找到符合自身特质的发力点,而不是代替企业作判断。”
传统产业不代表落后生产力。多个方面数据显示,传统产业在我国制造业中占比超80%,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底。对于县域或镇域经济而言,食品、纺织、健身器材等传统产业是稳就业、稳外贸的基础,对区域发展的支撑作用很重要。但是当我们谈论新质生产力时,即便没有完全忽视这些传统产业,至少也是对具备新兴质素和未来感的产业谈兴更浓。
这种状况当然能够理解。新兴起的产业、未来产业代表着时代发展的新趋势,往往也有更多的政策利好和战略机遇加持,一旦成功落地转化,能带来经济的显著增长,对于地方而言,“面子”“里子”都有了。而传统产业的发展,缺乏这种乘风而上的豪迈之感。以健身器材产业为例,即使是走进那些业绩已经做得不小的企业,车间里仍然给人一种浓浓的陈旧感。如果不了解它们的生产实际,你会怀疑:这是销售过亿的企业?
在思想史研究中有一个概念叫作“执拗的低音”,大意是指在主流文化之外还有被有意无意遮蔽的内容或价值,且后者又在不断校正前者,就像音乐当中持续奏鸣的低音。如果部分地借用这个话来说,似乎也可以把传统产业看作是产业体系中一种“执拗的低音”,尽管没有被遮蔽,甚至所占比重还很高,但是被关注的“优先级”较其他产业还是偏弱一些。
我们应当注意倾听这种“声音”。当前,传统产业固然还存在诸多问题,比较优势也有所减弱,但产业体系的协调发展,是经济发展的基本面。推动传统产业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构建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必然要求。
正如所强调的那样,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坚持因地制宜。传统产业兼具历史蕴意和现实质素,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没有单一的逻辑。要注重理顺立与破、取与舍、快与慢等层面的辩证关系,寻求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突破口。只有不断筑牢传统产业根基,推动传统产业、新兴起的产业、未来产业协同发力,才能让经济社会高水平发展的底盘更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