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代码:小9直播苹果app下载
工程案例
浙江深入实施“千万工程”典型案例(一):村美人和业兴民富

发布于:2024-02-27 22:30:51  来源:小9直播苹果下载  点击量:14次

  编者按:9月20日,习在义乌李祖村考察调研时指出,李祖村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是浙江“千万工程”很明显的成效的一个缩影,要再接再厉,在推动乡村振兴上取得更大成绩。20年来,浙江深入推动“千万工程”,打造“村美、人和、业兴、民富”的生动实景图,让群众过上更美好的生活。2023年起,浙江提出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双轮驱动”,把提高县城承载能力与深化“千万工程”结合起来,加快绘就“千村引领、万村振兴、全域共富、城乡和美”新画卷。

  清晨,位于舟山朱家尖街道东北部的樟州村,在一长串清亮悠长的渔船汽笛声中,渐渐苏醒。走进“海街11号”精品民宿,老板娘何小雪正忙着为游客准备早餐。“民宿一共12个房间,目前客源较为稳定,过了旅游旺季,入住率依然能达到70%以上。”何小雪说。

  樟州曾是一个传统渔村,除了渔业,村民鲜有另外的收入,且一度面临“脏乱差”的居住环境。2003年浙江启动“千万工程”,樟州以此为契机,不断的提高村容村貌,激活渔文化的时代价值,打造红色教育基地、培育特色民宿聚落,推动“渔文旅”融合发展,闯出“靠海吃海”新路子。目前,樟州民宿超过50家,有休闲渔船4艘、海钓艇21艘、转型深海钓具船5艘。2022年,樟州实现旅游收入4000余万元。

  沿着村道向前走,一侧是渔港海滩,几艘渔船沿岸停靠;一侧是一幢幢依山而建的精品民宿,各美其美。其中最吸引眼球的是一幅幅绘在渔家外墙上色彩斑斓的渔民画。“六七年前,为了营造渔文化沉浸式体验氛围,我们将渔民画搬上墙头,还在角角落落布置了船模、救生圈等渔家元素,吸引慢慢的变多的游客前来。”樟州党支部副书记沈艳芬介绍。

  这几年,发展休闲旅游的渔村慢慢的变多,樟州开始将目光放在了拓展红色旅游上。在村道转角处,一座以红色为主色调的劳模广场映入眼帘。展示墙上,樟州三位全国劳模和一位省级劳模的先进事迹被娓娓道来。“除了劳模广场,我们还打造了党建长廊、樟州村史馆等重要节点,不断提炼海纳百川、团结互助、勇挑重担的樟州精神内涵,擦亮樟州红色文旅名片。”沈艳芬说,截至目前,樟州红色游学线路已接待全国党员干部、游学旅客超10万人次。

  穿过热闹的“马德里集市区”,“撒哈拉沙漠区”映入眼帘,一顶顶白色的帐篷错落排开。篷里篷外的活动丰富多彩:阅读、品茗、携萌宠游玩近日,记者来到舟山市定海区小沙街道庙桥村的流浪营地,感受近在咫尺的诗与远方。这独特一隅,恰恰也展现了庙桥村的三毛文化元素。

  庙桥村是著名作家三毛的祖籍地。近年来,在“千万工程”的引领下,该村深入挖掘三毛文化元素,持续精耕三毛文化IP,加强农文旅融合,不断推动“三毛文化村”的项目建设,让美丽乡愁在这里触手可及,让百姓的美好生活从梦想照进现实。

  “三毛天性浪漫,游历了大半个地球的她,一生都在寻找梦与远方”修葺一新的三毛祖居里,讲解员王荣正在向游客介绍三毛的传奇一生。从2015年成为解说员至今,王荣见证了三毛祖居游客量的逐年增加。“以前的游客以三毛粉丝为主,现在游客来自天南海北。”王荣和记者说,今年以来月客流量最高达1.8万人次。

  漫步在庙桥村,记者看到了三毛文化公园、三毛散文奖作家林、三毛散文奖展陈馆等一批文化阵地。依托人文优势及自然环境,该村逐步形成了以三毛祖居为核心的乡村文旅集聚地。同时,借力三毛散文奖等文学精品活动,不断打响“三毛”名人文化品牌;开展美丽乡村周等本土文化活动。近3年来该村年均游客量超10万人次。

  庙桥村先后引进心忆空间文创集市、三毛梦里茶社等业态,同时盘活老旧闲置农房,将民居院落改造成特色书屋、特色民宿,输出三毛文化的同时进一步丰富村庄产业。未来庙桥村将探索“村集体+公司”的合作路径,完善“三毛+”文旅产业链,并形成以三毛文化为核心的商业娱乐消费中心街,衍生研学教育等旅游功能,带动当地文旅品牌共建、市场共赢。

  打开遮阳棚、开始滴灌每天上午,宁波市鄞州区湾底村村委会委员顾雁冰通过手机,一边对采摘智能温室进行生产作业,一边通过监控查看新引进种植的3亩芒果园生长状态。如今,这个智能温室成为了村里的“新晋网红”, 国庆长假期间吸引了3万多游客前来打卡。

  位于鄞州新城区东面的湾底村,曾是远近出名的穷村。2003年,乘着“千万工程”的春风,湾底村发挥地理优势,先后打造了天宫庄园、精品植物园等一系列近郊旅游休闲项目,由此走上了农旅一体化发展之路,成为宁波乡村振兴的典范。

  近年来,湾底村将目光聚焦在科技强农数字化发展之路。2021年,湾底村投资560万元建成7200平方米的采摘智能温室,搭建了农业生产数字化监测远程调控系统。“通过多种物联设备,可实时监测种植物生长状况、土壤环境,并远程调控空气温湿度、土壤温湿度等。”顾雁冰说,通过手机足不出户就能进行远程操控,不仅节省了人力成本,还能实现科学管理种植。

  设备设施数字化的同时,村民也拥抱数字化的经济。2022年,湾底村盘活5000平方米的天宫旅游综合大楼,打造天宫电商直播基地,开展直播带货、直播云游等,不仅为村庄引流,也丰富了村里的产业业态。如今的湾底村里已有文创、教育、文旅等六大业态,村经营性净资产达到12亿元。

  在乡村治理方面,湾底村也走上了数字化管理之路。在湾底村数字监测中心,大屏上不仅实时显示村里的各类经济数据,还形成了生态监测、公共服务、乡村治理五大核心领域的数字业务应用体系。

  如今,湾底村已入选浙江省批“未来乡村”。湾底村党委书记蔡国成说,借此契机村里将迭代升级全域治理数字化系统,再造一个数字化新湾底。

  汽笛声起,宁波余姚梁弄镇横坎头村的观光小火车开动,一路驶向花海、果园、“老字号”农庄、农田综合体、乡村游乐园等,在这条4公里长的游线里,游客可以看尽“浙东红村”蓬勃而起的“绿富美”新业态。

  “每天游客都很多,高峰时一天要接待300多人!”游线沿路的“百丈农家”老板黄彭勋感受很深。多个方面数据显示,去年,横坎头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4.7万元,较5年前增长70.9%,较20年前增长13倍。

  产业兴则乡村兴。20年前,这里还是一个“出门就上坡、雨天两脚泥”的经济薄弱村,村集体负债20多万元。变化始于“千万工程”实施,横坎头村依托乡村环境重塑推动发展理念深刻变革,革命老区“靠山吃山”有了崭新路径。

  横坎头村是浙东(四明山)抗日根据地旧址群所在地,当地拥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近年来,横坎头村重新“打量”家门口的特色资源,把村庄整治和村庄经营相结合,让整治过程变成开发利用乡村特色优势资源、发展特色产业的过程,形成了农文旅融合发展的绿色生态产业体系,数十种新兴业态在这片红色土壤上生根发芽,去年该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超过366万元。

  在横坎头村新建成的数字农业植物工厂里,10多厘米厚的“全四季科技种植栽培床”上,“躺”着绿油油的菠菜、小青菜,一年能收割19茬至20茬。一手接种植订单,一手接待游客,农旅融合,亩产值能达到二三十万元。

  高端田园综合体项目“希望的田野”,是横坎头村红色旅游产业的延伸。游客在这里吃红果,听红色故事,投运1年就接待研学、培训、会议人员3万多人次,收入超200万元。眼下,横坎头村积极谋划起第二轮产业高质量发展蓝图,一大批新项目正紧锣密鼓地推进。

  翠冠梨闻名遐迩,“晋生星片场”独树一帜,乡村大食堂惠及民生走进绍兴市上虞区谢塘镇晋生村,移步换景间,所见皆是新时代美丽乡村的模样。

  20年来,晋生村深入实施“千万工程”,发挥村党组织核心引领作用,以垃圾、污水、厕所农村环境三大革命为抓手,改善人居环境,培养农民生活好习惯;以农房改造、管线序化、道路提升和美乡村三大行动为重点,扮靓美丽乡村环境,实现村庄面貌大提升,开启了一条“千万工程”牵引下的乡村振兴特色路子。

  以数字农业创新美丽经济发展模式,晋生村建成500亩“数字梨园”,深化与省农科院合作,引进翠冠、翠玉、秋月等新品种,注册“虞生优梨公共品牌。晋生村建立梨农合联+农户”模式,成立村级统收服务点,培植“梨小二”自主电商品牌,短短几年翠冠梨收购价格从每斤0.4元提升到每斤4元,梨产业每年为村民增收2000多万元。

  作为谢晋故里,晋生村积极孵化“谢晋故里”IP,放大名人效应,实现文旅融合大发展,特别是引进上影集团精心设计改造老粮站,打造集谢晋艺术馆、谢晋片场、1923摄影棚等为一体的乡村文旅综合体“谢晋故里晋生星片场”。影视剧组慕名而来,市民游客争相打卡,今年以来光研学游学生就已接待50多批1万多人次。

  为实现乡村治理大跃升,晋生村还创新“四不出村”,深化发展“枫桥经验”,聚焦群众办事不出村、矛盾调解不出村、兴业致富不出村、文化需求不出村,同时拓展“四不出村+”服务模式,将“家”的理念融入村庄发展。

  近年来,晋生村先后被评为省乡村振兴示范村、省未来乡村等。2022年村集体总收入455.8万元、经营性收入182万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2万元,分别是2003年的44倍、28倍和9.6倍。(记者 孙良 共享联盟上虞 张汉锋)

  在百年古柿林边看亚运赛事是什么体验?刚刚闭幕的杭州亚运会期间,杭州市萧山区临浦镇横一村梅里古柿林的“如意山房”门口,每天都热闹非凡,这里设置的杭州乡村亚运观赛空间,吸引了不少游客和村民一同观看亚运比赛。国庆假期,横一村日均接待游客超5000人,成为不少人微信朋友圈里的“网红村”。

  “横一村的美丽蝶变是千万工程领航发展的结果。”村党委书记傅临产说,2018年,横一村被列入萧山区第一批美丽乡村提升村建设名单。在提升乡村环境中,横一村打出“稻子”“柿子”“院子”三大美丽经济金名片,从过去的卖柿子、卖粮食、卖产品到卖风景、卖体验、卖产业,乡村提升了附加值,美丽蝶变由此开始

  “柿子是横一村的特色产业。”傅临产指着一片1500多棵古柿树的柿林说,如今,柿林是当地不少村民的致富来源。连续举办了五届的柿子节,在带动柿子销售的同时,也带火了周边的民宿和农家乐。为进一步做强“柿子经济”,横一村打造了寓意“柿柿”如意的“如意山房”,成为萧山首家集餐饮、民宿、接待服务等多个配套服务的乡村综合体。

  千亩粮田中,两只“大黄鸭”格外亮眼。稻田旁的“鸭棚咖啡”是该村的一处“网红打卡点”。“这里原来是村里养鸭子的地方,常年脏乱差。”傅临产说,在建设美丽乡村中,村里将此地进行创意改造,游客可以在这里喝着咖啡欣赏美景,孩子们还可以与小鸭子互动。

  如今的横一村已成为全国共同富裕基层观察点、全省首批未来乡村。依托美丽经济,横一村集体经济收入从2018年的30余万元,增长到2022年的511.66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5万元。“乡村让人们更向往”的美好愿景,正在这片大地上成为现实。